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聚焦报道吉林省吉煤集团龙家堡矿业有限责任公司“6·9”矿震(冲击地压)事故。节目中,针对广大民众广泛关注的“什么是矿震”“矿震和地震有什么区别”“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破坏性矿震(即冲击地压)”等三大热点问题,央视主持人对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曹安业教授进行了电话采访。6月11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对该节目陆续进行了多次重播。
据悉,2019年6月9日20时01分,吉林省龙家堡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2.3级矿震(已确认为冲击地压),事故发生在该矿305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运输顺槽内,造成巷道变形、顶板大面积垮落,导致作业人员伤亡,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9人遇难,10人受伤。
曹安业教授运用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解释矿震与地震的区别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诱发原因不同,矿震是人为采矿活动导致的震动现象,属于煤矿采场影响范围内的局部轻微地震,而地震是天然发生的,主要由地壳等运动引发。二是震级不同,煤矿矿震一般小于3级,而2级以下地震不易察觉,2-3级一般也不会造成大的危害。三是矿震震级虽相对较小,但震源深度浅,造成的破坏可不小,矿震震源距离地表一般不超过1500米,距离井下采掘空间就更近,本次龙家堡矿震距离地表900多米,而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在十到上百公里,离地面很远;同时,煤矿开采范围小,矿震能量波及范围较为集中,而产生地震的地球运动范围则大得多。所以,龙家堡矿业此次开采引发的2.3级矿震,造成的影响很大。他同时强调,矿震能量小的时候就是一个现象,不一定会造成灾害,但能量比较大或震源位置距离煤层比较近,就可能诱发突然破坏造成灾害,这便称之为冲击地压。目前全国存在冲击地压风险的矿井超过200座,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决定了很多冲击地压矿井仍需开采,《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等规章标准也规定了冲击地压煤层开采需要从开采优化设计、冲击危险评价与危险区划、监测监控、卸压解危、个体防护与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直至冲击地压危险消除或明显降低。
此前,《科技日报》《中国矿业报》分别以《降服看不见的杀手各煤矿纷纷请来这道“平安符”》《为了让冲击地压灾害远离煤矿而奋斗》为题,对中国矿业大学冲击地压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度报道。其中《科技日报》专题报道被人民网、国家能源局官方网站、中新网、新浪、搜狐、环球网、中国煤炭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
据悉,中国矿业大学于2016年经江苏省发改委批准建设了江苏省矿山地震工程实验室,是国内冲击地压防治领域首个省级工程实验室。今年6月1日,基于该工程实验室,学校与安徽理工大学签署了共建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旨在面向国家煤矿深部开采冲击地压防治,加强科技合作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中心主任窦林名教授受国家煤监局委托,已于第一时间赶赴龙家堡矿业参加事故调查。研究中心骨干曹安业教授主要从事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矿震孕育机制、采矿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是2016版《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等规程规范和标准的编制专家成员,现已累计主持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指导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